首页
> 环保政务 > 环保动态

生物多样性助力“美丽经济”跃上新台阶

  • 发布日期:2025-04-30 08:51
  •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APP
  • 浏览次数:
  • 分享:

最近,绍兴市上虞湿地海涂湿地又迎来自己的候鸟“老朋友”——白琵鹭、豆雁等。上虞海涂湿地位于钱塘江南岸,是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飞线的重要中转站,每年10月底至来年4月有百余种珍稀鸟类汇聚于此。上虞海涂湿地被国际鸟盟列为鸟类的重要自然栖息地,也是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被称为“千年鸟道”。

近年来,绍兴市立足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推进生态环境全域治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落实全社会共建共享等方面全面发力,系统构建了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绍兴市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城市峰会上获颁“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留空间、凝共识,居民与野生动物“睦邻友好”

“人与野生动物争地”,是每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的矛盾,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浙江省绍兴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因素,确保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绍兴市还建立了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29处(整合后为23处),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通过上述措施,给多样的生物留足了生存空间。”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赵锷说。

“营造共建共享氛围也是实现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平衡的关键。绍兴市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让广大市民广泛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钱进介绍,绍兴市成功承办了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培育打造省、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9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8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9个,这些都成为了公众了解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平台。绍兴市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六进”活动,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绍兴市还精心打造了集生态展示、物种保护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足迹一张图”数字化平台。绍兴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处长沈伟荣介绍说:“平台包括美丽城乡、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特色点位,用数字赋能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摸“家底”、强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破坏行为

摸清“家底”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为了全面掌握物种情况,绍兴市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2024年建成45处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并完成调查。组建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团队,采用野外调查、现场访问、资料收集等方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系统掌握物种种类、分布、数量现状,进一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绍兴物种资源极为丰富,共有物种595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0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3种如中华水韭、穿山甲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89种如香榧、震旦鸦雀等。

摸清了“家底”是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第一步,近年来,绍兴市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强化监管,利用司法手段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绍兴市逐步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出台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职责,形成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模式,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和环资共享法庭13个,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

“充分发挥环资审判职能,严惩治、强修复、重预防、促联动,统筹生物多样性高标准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河湖湿地水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水乡典范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绍兴市中级法院环资庭庭长李莹说。

自2022年至2024年底,绍兴市审结涉生物多样性刑事案件88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0件,判令侵权人赔偿损失132万余元,审结涉生物多样性行政案件2件。绍兴市通过恢复性司法共补植树木8.5亩,增殖放流3889万余万尾。常态化开展对案件当事人生态环境修复情况的回访工作,助力缓解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发展矛盾冲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联动普法等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与检察院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绿色惠民、生态共富,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可持续发展

绍兴市自古以来便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著称。在这里,有一种种植历史超过千年的物种——香榧。在绍兴市南部会稽山腹地,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构成绍兴地域特种林木的一大奇观。古香榧群面积约402平方公里,分布在柯桥区、诸暨市和嵊州市三地的8个乡镇和52个行政村。区域内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香榧7.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近百株。

2013年5月,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被评价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2021年以来,依托会稽山古香榧群打造“稽山古榧”区域公共品牌,根据古香榧树树龄开发“隋榧、唐榧、宋榧”等系列产品。

截至2024年,绍兴市全市香榧种植面积37.8万亩,干果产量 1.2万吨,行业总产值产值26.6亿余元。

在传统的香榧干果生产基础上,近年来,绍兴市不断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古老的香榧换了“新颜”——香榧香薰、香榧精油、香榧月饼、香榧奶茶、香榧巧克力等等衍生品涌现,备受消费者喜爱。

香榧的产业化是绍兴市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机制的缩影。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钱进说:“今在绍兴,我们品会稽古榧,赏漓渚春兰,游运河故道,采大佛龙井,生物多样性助力‘美丽经济’已然跃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