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专题  > 美丽绍兴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  > 工作简报
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第32期
  • 日期: 2024- 05- 23 09: 38
  • 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年来,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要批示精神,从产、城、景、人四个维度综合施策,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常山县以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为契机,通过行业整治、文旅赋能、集聚增效,积极探索石产业转型促进共同富裕有效路径。现将南太湖新区、常山县经验法予以转发,供各市、县(市、区)学习借鉴。

 

 

湖州市南太湖新区四个维度

推进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湖州南太湖新区是全省首批四大新区之一,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自然生态本底优越,拥有太湖岸线9.8公里,属于典型的山水交融、产城交融型城市新区。新区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从产、城、景、人四个维度推进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多元施策推动城市绿色转型,以产业绿支撑金山银山持续壮大。一是重构产业体系。围绕高质量绿色发展主线,重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光电通讯与半导体(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三大先进制造业和滨湖生态旅游业,主导产业产值占比从2018年的43%快速提升至2022年的51.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2%。二是重整空间布局。以工业用地有机更新为突破口,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累计整治提升低效企业148家,盘活低效用地7610,统一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绿色低碳产业园等示范园区。三是重塑经济爆点。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产业群,涵盖固态、半固态等多种技术路线,规划产值达千亿元,入选省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和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

二、多点发力绘就中长期发展蓝图,以城市精引领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高起点规划。委托权威专家团队从顶层设计上谋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编制《南太湖新区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南太湖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等系列规划,锚定走差异化、集聚化、特色化、生态化竞争的路子。二是高尺度融合。实施国土空间保护利用和生态空间治理融合,构建一湖,两城,三区的空间功能布局,统筹协调空间功能、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筑形态等要素,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好基底。三是高水平建设。以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为导向,高水平建设南太湖未来城、西塞山科学谷、弁山云起谷等精品城市组团,融合山水人文生态,强化绿色低碳建造技术和节约集约理念运用展示,为生态产品增值和转化搭好平台。

三、多管齐下治理城市全域空间,以生态美提升南太湖显示度美誉感。一是做好太湖治理文章。深入开展岸线综合治理工程、污染源整治工程及生态修复工程等十大工程,入太湖水质常年保持在类及以上水标准,蓝藻滋生天数大幅下降,滨湖旅游品牌更响亮,城市颜值更靓丽。二是建好城市绿廊通道。高标准打造生态绿廊示范带,建设西塞山路、湖山大道、弁山大道等一批四季变化型生态绿道,推进长兜港岸线综合整治、长东南片四漾景观工程,构建水岸交汇、城景交融的滨水景观系统,让群众能亲山近水,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更有获得感。三是创建城市美丽单元。打造市民休闲广场、环湖大道、太湖阳台、仁皇山公园、长田漾湿地等公民共享空间,积极开展美丽街巷、未来社区等单元创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品牌更有显示度和传播力。

四、多措并举促进生态产业转化,以生活富铺就共富共享民生路。一是发展精细农业。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建设金茂田园牧歌现代农场,将2175亩种植区划分为数字田、优品田、生态田、高产田四类,打造数字生态农场,形成科技+农业+农户的生态产品增值转化。二是打造精美乡村。发挥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实施生态文旅、和美乡村工程,统筹打好全域旅游融合、滨湖旅游提升、乡村旅游等组合拳,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风貌提升和基础设施均衡化,让生态产品在农民家门口实现转化。三是打造精品IP。充分发掘湖州历史人文优势,围绕影视城、月亮酒店、博物馆、古桥古庙、古城遗址、古运河、古村落等打造精品文旅IP,培育滨湖旅游、高端酒店、精品农庄、经典民宿、极限运动大赛、帆船锦标赛等旅游和体育赛事经济,让生态产品优势转化为人文优势,进而转化成经济优势,带动居民增收致富,共享发展成果。2022年共接待游客896万人次,旅游收入107.5亿元。(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美丽办)

 

常山县做好整治+赋能文章

打通一方石产业转型新路径

近年来,常山县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以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为契机,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通过文旅赋能、集聚提能,探索石产业转型新路径。20209月以来,共整治石材加工企业(作坊)50家,腾出土地3.2万平方米;202211月,该县推动石材加工产业整治升级案例入选第三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名单。

一、精准施策,打好石产业整治组合拳

(一)一企一策快出清。聚焦石材加工行业生产粗放引发粉尘、废水、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通过立案查处、回购资产等方式,对涉及环境违法行为的石材加工企业(作坊)予以淘汰出清。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钉子企业,研判企业诉求,落实一企一策,参照县域开发区提质转型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分流搬迁、全域出清,累计兑现奖补资金85万元,淘汰出清企业(作坊)17家。

(二)分类施治促提升。对以销售装饰材料为主的石材加工作坊,指导农户规范建设沉淀池,解决废水直排、固废乱堆乱放等问题;对正规石材加工企业,推动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环保设施改造,并鼓励企业在规范提升后搬迁入园。目前已整治提升作坊33家,搬迁入园企业2家。

(三)条块联动防反弹。部门+属地联动开展整改回头看,定期对辖区内石材加工行业开展巡查检查,按照粉尘不外扬、污水不出厂、噪声不扰民、现场保整洁的基本要求,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遏制顽瘴痼疾反弹。累计下发问题交办函12份,遏制问题反弹15起;202212月,重大生态环保督察省级问题办结销号。

二、腾笼换鸟,打造乡村共富新业态

(一)引进社会资本,盘活老旧厂区。通过政府服务运营机制,以政府投资+社会资本”EPC+O模式改造石材加工厂区,实现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效益最大化。如结合宋韵文化,改造芳村镇老厂房,打造琴、棋、书、画等8个空间和芳创”“芳展5大核心场景,引进乡栖民宿、油茶宴饭店、共富菜园等运营主体。

(二)紧盯特色产业,构筑全新业态。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建成占地850平方米的传统木龙榨油坊,打造以油茶产业为主的农产品生产、销售、观光基地,探索谋划一产种植、二产古榨、三产研学、四产网销的油茶共富路。2022年累计销售油茶8万斤,销售额52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0余万元;提供长期就业岗位40余个,带动人均年增收6万元。

(三)聚焦活动引流,带动农户增收。结合油茶花果同期、抱子怀胎等特点和节气特点,谋划举办跟着二十四节气U芳村系列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推介,打响特色文旅活动品牌,拓宽增收渠道。2023年已谋划开展5大类30场主题活动,元宵游园会2天吸引游客1万余人次,带动共富摊位经营户增收超2.5万元。

三、集聚提能,构建产业转型新格局

(一)夯实资金保障赋能。强化资金保障,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扶持石文化产业发展;对首次上规、上限石文化服务业企业,当年度给予地方综合贡献的100%奖励。创新金融增信,推出奇石贷,以两山合作社承诺收购方式追加授信,解决观赏石确权登记及市场评估难,导致抵押物不足融资难题。如东方巨石阵项目通过该方式,获得银行贷款300万元。

(二)强化人才支撑集能。实施智汇常山工程,提供优秀人才津贴、购房补助、人才公寓等,引导企业引进培育石文化人才。深入践行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强化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组建区块培训联盟。开设乡村振兴红石讲堂,邀请本地优秀盆景匠师、园林景观施工团队等开讲授课,加快培育常山石匠。近年来,平均每年培训相关人才达3000人次。

(三)延伸产业链条提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为牵引,在形成经营集散加工产业链的基础上,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青石花石交易市场,推动盆景、石雕、园林造景等衍生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从卖原石到卖景观、卖文化、卖旅游的转型。目前已集聚石博园、奕宸文旅、砚瓦山市政园林景观等一批企业,2022年该县青石镇石文化产业年产值超4.86亿元。(常山县美丽办)

 


打印 关闭